买股票加杠杆 1929年,餐馆老板资助落魄青年宋时轮,20年后她已是著名女企业家_董竹君_上海_毛泽东
1929年夏末秋初的清晨,微弱的朝阳照进上海一家饭店门前。董竹君打开门,迎面看见一位落魄青年站在饭店门口。这么早就来吃饭吗?还没开张呢?董竹君暗想。只见年轻人从怀中递出一封书信,董竹君接过一看买股票加杠杆,书信署名李棠萼之兄。
李棠萼是董竹君的老熟人。她看过信后,二话不说从办公室取出一笔现款送给这位青年。青年一去20年,再重逢竟成了解放军第九兵团司令员,他就是宋时轮将军。
宋时轮:从落魄青年到团司令
宋时轮,湖南人,黄埔军校学生,素有壮志,在校期间加入共产党。国共合作北伐后不久,蒋介石背叛革命,宋时轮被捕入狱。尽管经过残酷的严刑拷打,宋时轮未透露半分自己共产党人的身份。国民党虽然怀疑,但没有确凿证据,一年后也不得不放了他。
宋时轮出狱后,生活和工作都没有着落,辗转香港和上海等地,也没有找到党组织。这时的宋时轮穷困潦倒,他心灰意冷地走在上海街头,这里所有的繁华都与他无关,显得格格不入。这样走着走着,突然迎面撞上一个人,抬头一看,竟是李棠萼!
展开剩余91%李棠萼是宋时轮在狱中结交的难友,两人一起在组织的领导下参加过狱中斗争。他乡遇故知,宋时轮欣喜不已。一番交谈后,李棠萼得知宋时轮困境,生出帮忙之心。但李棠萼此时身上也没有余钱,且有急事要离开,就以自己哥哥的名义给董竹君写信,请她帮助宋时轮。
宋时轮拿着信找到董竹君,尽管董竹君当时手头也不富裕,可还是很干脆地请宋时轮上三楼稍坐,自己去取了一笔现款交给宋时轮。这让宋时轮非常感激,他久久地盯着董竹君不知说什么好。董竹君问他是否需要其他帮助,宋时轮才回过神来说不需要,非常感谢。董竹君遂祝他一切顺利。
因当时国民党盯得紧,宋时轮担心被敌人发现,会给老板董竹君带来麻烦。他没有多说话,也没有久留,很快就离开了。为了安全起见,董竹君没有送他下楼,只是从窗口目送他离开。宋时轮拿着沉甸甸的金钱,虽说不算是巨款,但也解了燃眉之急,路费和食宿都有了着落。宋时轮考虑接下来的路要如何走。
国家处于危难时期,党组织受到反动派打压,宋时轮远眺西南方向,那里还有一片广阔天地。不久,宋时轮带着董竹君的资助回到老家湖南,干起了游击。他化名张司令,担任队长,在萍乡、浏阳一带活动。
期间,一波土匪盯上了宋时轮,想要将他的游击队占为己有,于是设下鸿门宴,请宋时轮吃饭。宋时轮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,早就料到土匪的计谋,在匪首动手之前将其反杀,收编了土匪队伍,壮大了自己的游击队。
随着队伍越来越大,宋时轮也算是一方势力。他率领游击队打白匪、杀土豪,令敌人闻风丧胆,让底层人民看到了希望。受到地主压迫的青年纷纷投入宋时轮的麾下,这下子游击队人数就更多了。
宋时轮一边打游击,一边寻找党组织,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,在1929年回到党的怀抱,他的游击队随之编入红六军。毛泽东见到宋时轮非常高兴,拍着他的肩膀,赞赏道:“好个宋时轮,你现在也是一方诸侯呀!”
1931年春,宋时轮率部参加反“围剿”作战,坚定不移地支持毛泽东,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,打破了敌人一举歼灭红军的美梦。1934年10月,红军被迫长征。途中出于各种考量,毛泽东果断率部北上,由于时间仓促未来得及通知宋时轮。
宋时轮一觉醒来,发现部队已转移,立刻拔腿追赶,坚决跟着毛泽东走。毛泽东见到他,才想起来把他落下了,拉着他的手说:“宋时轮你来了,来了就好!”
1937年,宋时轮率部到雁门关以北开展敌后抗日斗争。1946年,率山东野战军协助陈毅指挥津浦路战役,取得重大胜利:歼伪军2.8万余人、受降日军4000余人。
解放战争开始后,宋时轮率部千里转战,驰骋于华东、中原战场,指挥部队参与淮海、渡江等重大战役,身经百战,指挥得当,宋时轮在我军成了一位颇具威望的高级指挥员。
1947年至1948年,宋时轮率第十纵队打了一连串漂亮的阻击战。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,宋时轮以其高超的指挥才能,率部灵活作战,以辉煌的战绩打出十纵的赫赫威名。
1949年5月,宋时轮接到命令:协同第十兵团解放上海。12日,我军向上海外围发起进攻,于27日胜利完成解放上海的任务。宋时轮指挥部队,严格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将数十万万大军投入警备工作,全市的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。
上海顺利解放,大家心花怒放,欢喜之情难以言表。杨帆决定向旧日好友与同志发出邀请,举办一场宴会,同聚上海、共分喜悦,宋时轮和董竹君都在邀请之列。宴席上,宋时轮一见董竹君,像遇到老熟人一般,紧紧握住她的手。
董竹君认识杨帆不错,却不认识宋时轮。看着眼前热情的宋司令,董竹君不禁发出疑问:“我们认识吗?”宋时轮也不恼,反而笑着说:“是我呀!您忘记了?当年我身无分文时,是您资助的我。20年前,在上海,想起来没?”
董竹君宛然一笑,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。当年的资助她并未放在心上,时间一久,更记不清了。在宋时轮的讲述中,董竹君慢慢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。
董竹君:从贫民窟女孩到著名女企业家
1900年,董竹君在上海降世。虽然落地于大都市,但城市的繁华和她没半点关系。父亲以拉黄包车为生,母亲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洗衣妇,家境贫寒的董竹君只是一个贫民窟女孩而已。
父母没有什么文化,取不出“董竹君”这样的好名字,只唤她“阿媛”。父母虽未接受过教育,但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耳濡目染,也接受了一些新思想。自身也吃过没文化的亏,更明白读书的重要性,早早就将阿媛送进私塾读书,希望她以后成为一个文化人。
董竹君进私塾时只有6岁,懵懵懂懂的她,当时并不了解父母为她付出了多少努力。但父母的决定毫无疑问是正确的,在私塾学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董竹君的人生。这就是父母的爱吧!一家人虽然生活清贫,但聪明伶俐的董竹君给家中带来了甜蜜和希望,过得也算幸福。
然而,时局动荡,民不聊生,命运也没有放过这个普通家庭。董竹君12岁那年,父亲一病不起,家中没有经济来源,董竹君只好辍学。家中所有的钱都拿去给父亲治病,钱不够就变卖家当,到处去借钱,但父亲还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。
母亲只是一个洗衣妇,养活自己勉强艰难,更负担不起女儿的养育费用。心中虽千万般不愿意,但生活总要面对现实,迫于无奈,阿媛被母亲送去“长三堂子”。
“长三堂子”是姑娘们讲书、卖唱的地方,也就是俗称的青楼。母亲将女儿送来这里,想必在心中滴着血。但对底层人民来说,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。留一条命在,哪管得了她今后会经历多少狂风暴雨呢?
因董竹君读过私塾,自带一身书气,客人们都喜欢听她讲书,点她出场,有时候一天就能出场五六十次。沦落青楼的董竹君并没有就此沉沦,随着一天天长大,她暗暗寻找机会想要逃离这里。
这时,她的英雄踏着七彩祥云来接她了,他就是四川督军夏之时。此时的夏之时一腔爱国热血,“长三堂子”是他掩人耳目和伙伴秘密交接的据点。偶遇董竹君后,两人暗生情愫,夏之时有了为董竹君赎身的心思。
董竹君条件在先:第一,誓不为妾;第二,去日本留学。不久,接受过新思想熏陶的夏之时,不顾革命同事的反对,毅然决然地与董竹君结婚。当时,窃取革命成果的袁世凯,对革命人士赶尽杀绝,夏之时带着董竹君一路逃到日本,她如愿在东京留学。
1915年,夏之时有事需要回国。临走时,夏之时交给董竹君一把手枪,交代她:倘若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,觉得无颜面对,便可自行了断。夏之时甚至将自己的弟弟叫到日本,名为照顾,实则监视。为了不让妻子出门,不惜花重金请家教。
董竹君虽心中不满,但还是忍受着这些不公正的待遇。在日本学习几年后,董竹君回到夏之时的老家四川。夏家是当地名门望族,封建气氛非常浓厚,董竹君花了一番心思才让老太太接受她的出身。没想到,还是迎来了更大的危机。
1919年,夏之时被剥夺兵权,这给了他非常沉重的打击。从此,夏之时沉迷于赌博和鸦片,慢慢由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革命家,变成顽固的地主乡绅。对妻子连生好几个女孩,没有儿子一事感到愤怒,思想上也越来越迂腐。
这样的夏之时,与接受过先进思想教育的董竹君分歧日深,经常发生争吵。夏之时不再是当初董竹君心中的英雄,后来董竹君生下一个儿子,家庭地位略有提高。没想到守旧的夏之时竟不让四个女儿读书,董竹君再也忍不了了。
1929年,董竹君放下督军夫人的身份,放下所有荣华富贵,毅然出走。这在当时是一个大新闻,引得各大报纸纷纷报道,造成了很大的轰动。时人称赞董竹君追求人生价值的行为,称她为:将军街出走的女娜拉。
董竹君成了一个“名人”,但知名度不能当饭吃。她带着四个女儿抵达上海后,生活过得十分艰苦,夏之时也不给她们生活费。为了生存,董竹君变卖一批首饰,开了一家小餐馆维持生计。因父亲是黄包车夫,董竹君对穷人有一种天然的怜悯和亲近之心。
董竹君的饭店有一条规矩,凡是穷人、黄包车夫进店喝水,分文不收。还提供一个小板凳给他们休息。董竹君这一善举,让大街小巷的黄包车夫们十分感动。从此,每一位黄包车夫拉客时,都会向乘客极力推荐董竹君的餐馆,小餐馆的客人也越来越多,生意越做越大。
董竹君一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。一次,她无意中结识共产党员郑德音,早就耳闻共产党的董竹君,生出加入党组织的心愿,想让他介绍自己入党。但时局瞬息万变,郑德音走得匆忙,只留下一张语焉不详的纸条:“去找李同志”。
“李同志”是谁?董竹君并不清楚。她守在餐馆里一直等,一直等,也没有等到。直到1929年夏秋时节,一位落魄青年出现在董竹君的餐馆门口。这青年掏出一封信,董竹君立即想到那位寻不见、等不着的“李同志”。
李棠萼是董竹君旧识,老熟人了。当年在四川时,李棠萼给她讲过课,关于无产阶级,关于共产主义思想。她早先怎么没想到李棠萼是共产党呢?董竹君得出这个结论,又惊又喜。既然是李棠萼的朋友,那么这个年轻人想必也是共产党员。董竹君素来对革命非常支持,立即请他进来坐,看过信后慷慨解囊,给了这个年轻人一笔钱。
这时的董竹君并不知道,自己无意间资助的年轻人就是宋时轮,后来还成了团司令。倒是宋时轮20年来一直将董竹君的恩情铭记于心,不曾忘却她的容貌,是以一见面就认出了她,热情同她握手。而董竹君助人为乐惯了,不求回报,没有刻意去记这件事,加上时间久远也就慢慢遗忘了,再次重逢她没第一时间认出宋时轮来。
在混乱的年代,波诡云谲的上海,一个人要生存下来何其艰难,更何况是一个带着四个孩子的女人!董竹君在开餐馆的同时,也创办了群益纱管厂,两年后工厂好不容易步入正轨,却全毁在日军无情的炮火里。董竹君看着注满心血的工厂化作一片废墟,欲哭无泪。
不久,在李嵩高的投资下,董竹君创办了锦江饭店。在上海做四川菜,这能行得通吗?客人能接受吗?不管能不能行,董竹君都决定放手一试,做就要做到最好。她亲自参与菜馆的设计与装修,打造了一家高雅且兼具中、西、日特色的菜馆。
由于口味独特,布局精巧,锦江饭店很快享誉上海,黑白两道的大人物也成了常客。董竹君不分高低贵贱,所有客人不论是何身份,一律排队候餐,这个规矩连杜月笙都要遵守。
杜月笙不愿排队,提出免费帮她扩大店面且不用董竹君操心,必定给她办得妥妥当当。但董竹君没有答应,做过督军夫人的她早已习惯和各类人打交道。面对杜月笙的盛情,董竹君有所顾虑。
董竹君凭着超乎常人的理念和八面玲珑的为人处世风格,征服了杜月笙这类土皇帝,锦江饭店也因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审美,成为上海一大特色,引得各国军政要员时常光顾。菜馆一时间风光无限。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董竹君的饭店成为不少革命人士的避难所,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。当年,郭沫若曾在上海落魄过一段时间,这段时光都是由锦江饭店为他提供食物。董竹君的慷慨帮助,郭沫若感激于心,常称董竹君为“漂母”,感谢她当年的“一饭之恩”。
不仅如此,董竹君还全力支持抗日,经常捐款捐物送到抗日前线,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。此外,董竹君在上海创办妇女杂志,为广大妇女呐喊,为弱势群体发出心声有了平台。
新中国成立后,锦江饭店成为第一家迎接外宾的国际宾馆,董竹君也成了著名女企业家。
董竹君历经晚清、民国、新中国,她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。董竹君生于社会底层,却从不认命,经历贫困悲惨的童年,却依旧没有放弃读书习字,甚至去到日本留学。
她嫁得高官,却婚姻不幸。她没有在不幸的婚姻中蹉跎,反而放弃到手的荣华富贵,毅然出走,创办自己的事业,主宰自己的人生。如此跌宕起伏的一生,时至今日,每当人们读到她的故事仍赞叹不已。
不论人生有多少艰难困苦,董竹君都能顽强站起来。不同于旧时代的弱女子,董竹君是新时代的大女子。她高昂的斗争,助人的善举,宽广的胸襟,不凡的见识,助她打造出“锦江饭店”这块金字招牌。
斯人已逝,友谊长存
时隔20年,董竹君与宋时轮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飞得更高,走得更远。他们不屈地奋斗,为自己的人生理想,为祖国的光明未来,做着最大的努力。重逢后,董竹君一直与宋时轮保持联系,经年的友谊历久弥香,每当聊起当年的事都感慨万分。
后来,宋司令调去北京。两人还经常见面,维持着良好的友谊,没有因为距离而生疏。
1991年买股票加杠杆,宋时轮逝世。董竹君亲手写下一首悼念诗为他送行,以此纪念二人特殊的友谊。在董竹君逝世前,她将锦江饭店和自己的花园住宅都赠给国家。她这份宽广的胸怀,爱国的精神,从来都没有改变过!
发布于:天津市